书法“颜筋”中的大唐气象
- 所属:艺术先知 > 趣闻杂谈 | 阅读:2390次
颜真卿,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祖籍山东临沂,生于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709),卒于德宗李适贞元元年(785),享年76岁。他“博学工辞章,事亲孝”,是北齐著名学者,《颜氏家训》的作者颜师古五世孙。唐开元进士,曾任平原太守(742年唐改制,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太守为一郡的行政长官),故世人又称“颜平原”。“安史之乱”中,因平叛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又称大冢宰)、太子太师(即东宫三师或称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主要辅导皇太子的工作,官从一品),封鲁郡(国)公,因而后世又尊称“颜鲁公”,其人品、书品为世人所重。
颜氏工词,善正、行、草书。少时家贫缺纸笔,他用树枝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书法初学褚遂良(596—659,唐政治家、书法家),又师从张旭(675—约750,唐书法家),悟笔法参和篆书笔意。他与怀素(737—799,唐书法家)论书法时曾说:“写字应用折钗笔法。”(即用笔要像折金钗那样有力)其所写正楷、行书体均自开天地,楷书世称颜体,与柳公权有“颜筋柳骨”之说。
颜氏早年书风用笔庄重雄厚,粗竖细横、蚕头燕尾、结体相背、气象开阔,晚年用笔清劲健硕、易方为圆,老辣自在,结体相向,气势磅礴,世莫与伦,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所写楷书为“四大家”之首。
颜氏传世书迹颇多,其中刻碑尤多,有《郭虚已墓志铭》,书于749年,该碑是目前已知颜氏最早的作品,1997年出土于河南偃师,现藏于偃师市商城博物馆;《多宝塔碑》,书于752年,是颜氏早期的成名之作,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东方朔画赞碑》,书于754年,原碑已失,现有复制碑藏于山东德州陵县文博苑;《麻姑仙坛记》,书于771年,原石早已毁于雷火,现藏有大、中、小字三个版本出于翻刻,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有原拓影印本行世;《元次山碑》,书于772年,碑原在河南鲁山县城北青岭元结墓前,元代兵变时,移至学宫,现藏于鲁山一高校内,碑文缺203字,其拓片曾于1972年赴日本展出;《颜勤礼碑》,书于779年,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颜家庙碑》,书于780年,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
此外,颜氏的传世墨迹还有《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书于758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刘中使帖》,又称《瀛洲帖》,书写年月不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祭伯父文稿》,又称《告伯父文稿》,书于758年,原稿早佚,现有宋刻拓本《甲秀堂帖》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争座位帖》,也称《论座帖》或《与郭仆射书》,书于764年,原迹已佚,现有北宋安师文以真迹模勒刻石,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自书告身帖》,又名《自书太子少师告》,书于780年,现藏于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等等。
颜氏《多宝塔碑》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多宝塔于天宝十一年(752)四月二十日建,南阳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东海徐浩题额,河南史华刻石。原碑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文34行,每行66字。内容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今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塔变为现实,于是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和尚楚今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多宝塔碑》书法直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余风,又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相似之处。整篇结构严密,点画圆整,秀丽刚劲,虽未形成刚劲雄浑、大气磅礴的颜楷风格,但已奠定颜氏书风的基本格调,是唐代“尚法”代表碑刻之一,也是颜书中早期的成名之作,更是后人初学楷书最通行的模板。
该碑文现有流传拓本中,以北宋拓本为最早。据了解,宋拓善本有以下几件: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原为李宗瀚(1769—1831,官工部侍郎,书法宗王羲之与虞世南,摹刻庙堂碑,世称李本)旧藏。一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此本有清代大学者、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1728—1804)题“宋拓颜鲁公多宝塔感应碑”11个隶书大字;书法家伊秉绶(1754—1815)为之隶书“宋拓仅存”四个大字;书法家王澍(1668—1743)为其题额;散文家姚鼐(1731—1815)等人为之题跋。另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北宋高清善本亦极为珍贵。
此外,传世拓本尚有南宋拓本、明中期拓本、明末清初拓本、清乾嘉时期拓本几种,还有晚清到民国初期的翻刻本。那时西安碑林周围碑帖店铺甚多,各家多以石翻刻《多宝塔碑》,其裱本迄今也达百年以上。根据各时期拓本每行之间文字比较,诸如磕损情况、有否涂墨、丰壮神韵、点画是否到位等推测判断,笔者所藏拓本当在乾嘉到晚清这个时期,虽非善本,亦足珍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