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国文:乡土绘画的文化意蕴
- 所属:艺术先知 > 艺术名家 | 阅读:2714次
[艺术简介]
白国文,1946年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顾问,盘锦辽河画院名誉院长。曾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铁岭市文联副主席,铁岭市美协主席,铁岭画院院长,盘锦辽河画院院长。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全国美术展和省美展中获奖,多次在全国和省美展中任评委。
出版有专著《新工笔花鸟画表现实技》,《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白国文花鸟作品精选》,《荣宝斋画谱——白国文花鸟画》,《白国文工笔花鸟画》及《走过春秋——白国文绘画作品集》等多部画集。
2012—2016年辽宁社会科学院美术研究中心先后编撰出版《白国文艺术研究》,《黑土画魂——白国文的艺术人生》及《辽宁文化艺术形态与精神重构,以宋惠民、韦尔申、白国文为例》等书。
《走过春秋》216cm×188cm 2009年
白国文不是以气势宏阔的作品来构筑艺术地位的画家,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美术学家布洛克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对白国文而言,这种独特的人类观就表现在他对艺术审美意识的把握上。进入新世纪以来,白国文不仅画出一幅幅风格各异、乡土味十足的工笔画,而且他的乡土绘画创作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高秋图》174×182cm1999年
一般来说,乡土观念是人类的集体意识和普通经验,作为生活的记忆,每个人心中都珍藏着一块与他一道生活的记忆。白国文青年时代毕业分配到康平县文化馆,进行群众美术普及工作,工作近20年。康平县是辽宁省的农业大县,辖5镇11乡,白国文走遍了这些具有淳朴民风的乡镇。康平县还有辽宁省第一大平原淡水湖——卧龙湖,卧龙湖万顷烟波,荷香莲逸,鱼翔鸥映。这些包含了他对周围世界最初的、最鲜亮的感知。“乡土情结”作为他关于生命、世界、人类生存状态的最原始、最深刻的印记,实际上是一种生命方式的寄托、一种情感归宿。
《翠风》67×66cm2012年
康平县对于白国文的记忆是深刻的,高粱、苞米、田园在他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果我们聚焦于‘文化选择’,那么就可以说,在一个现实的‘文化选择’中凝聚着、体现着、蕴含着现实维度和历史维度。这个‘文化选择球体’,现在已经显现出它的两个重要维度了。人的心灵维度是一个‘细小的’‘生存空间’,然而又是一个广阔无比和深奥莫测的世界。这个‘世界’充填以历史——现实维度的内涵,这内涵是极其纷繁复杂、多样丰富、辽阔深邃的。正是它形成了人的文化选择的根(彭定安语)。就白国文而言,辽海文化是白国文的文化之根所在。对康平县民俗的探究为白国文的工笔画提供了内驱力。
《家乐吉祥》68×68cm 2011年
他是以农民之子的身份来画工笔画的。作为画家,不能不受乡土文化的牵制和影响。这样的接受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无条件的、非自觉的,化作了血肉与骨髓。白国文选择了康平,这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充实的生活资源。东北旷野大漠的辽阔与荒凉、卧龙湖水的温婉与神秘,如阳光、水分之于植物生长,渗透进了他的精神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形成了他的审美感知方式。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白国文生活于斯、思考于斯、始终不曾割断与康平精神上的联系。作为一个工笔画家、其创作主要表现为辽宁地域乡村文化类型。这不仅由于他从中青年时代起对康平的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有深厚的感情,还在于他对这种生活存在着某种发自内心的亲和感。
《暖风》66×66cm 2011年
因此,白国文运用了自然本身这种独特色调,从这种色调描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工笔画。我们知道,同样的生活图景反映到作品中来,可以画出不同的色调。一幅画,可以大红大紫,重彩浓抹,也可以清淡素雅,轻描淡写。白国文运用自然本色,以简洁的线条、淡雅的色调描绘出一幅幅带有乡土味道的工笔画。这种生活本身的色调,描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白国文秉有农民式的淳朴和踏实,同时也富有农民式的倔强和血性。他与康平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熟悉康平农村的风土人情、热爱康平农村的山河景物。白国文一直对康平情有独钟,相继创作了《小园秋色》《高秋图》《十里陂闹春鸭》《一夜春风》《惊月》《知秋》《山妮》《醉秋》《秋实系列》《老家》《山里红》《十月》《水彩》《阳秋》《走过春秋》《双吉图》等,他的每一幅工笔画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最富于诗情画意的,使我们窥见了白国文丰富而细腻、深沉的感情世界。
《寻秋》
每一人都有故乡,都有一个精神的来源地,一个埋藏记忆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仅指地理意义上的,也是指精神意义或经验意义上的。白国文的第二故乡在辽宁康平,因此,康平县的风土人情、世态万象成了经验意义、精神意义的绘画符号。这个符号寄托着白国文对世界的看法,也埋藏着他记忆中最难忘怀的那些经验和细节。他不断地描画着黑土地的题材。他把这些题材画透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工笔画风格建立起来了。白国文有农民式的淳朴、执著。他笔下的玉米和那些农村场景,无一不透露出一种生活的质感。没有夸饰,拒绝虚构,他把关于农村的记忆写实了。其实,在白国文心中隐藏着一个梦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老家》,有带着土地气息的土筐,也有对大地的感恩……
《田头》
关于“文化”一词的概念,人们的解释莫衷一是,但按照人类文化学家权威的说法,“文化”就是“传统”,“是人类以住行为模式的博物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博阿兹语),”“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本尼迪克语)。著名学者乔治·萨顿指出:“艺术史对我们的帮助,首先是了解那些已经消失了的文明精神。从这个角度看,艺术作品具有一个高于人类精神其他表现形式的巨大优越性。”②白国文的工笔画中有相当的画幅描绘了向日葵、苞米、山里红等一类琐细事物,在有些人看来,这实在算不了什么,然而它们在白国文笔下却呈现出一种民俗学、文化学上的意义,在某些方面代表了东北地域的一种文化。宋生贵先生曾经这样讲:“人类是否可以诗意地存在于世,追根到底,则要看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与人以及人自己的身心之间,是否具有自由和谐的空间,以至是否能建立起富有审美特质的关系。
《柴庭睡鸭图》
其中,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则又是形成诗意之质的重要前提或根源”③白国文的工笔画就是在康平美丽自然的怀抱中建构他的“诗意”的作品,经历了一个心灵觉醒与自我净化的过程的。我们体味他的工笔画的审美意象时,就具有了一种返归纯朴、返归人与自然的本真感受。关于“返归”,白国文更趋向于质朴、淳厚、空灵。从他的工笔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与大作家沈从文有某种相似之处。这自然与他对于城市文明的看法有关。一方面,他无法摆脱城市包括生存条件、文化环境等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城市文化中的负面价值有着更多的认知,他向往康平黑土地的质朴淳厚,向往风俗的纯真,包括对于大自然的礼赞,理智的超我告诉他城市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向,但于情感上白国文至今仍难以和城市文明相沟通,而更多的是关于黑土地质朴、淳厚的梦境回忆。
《吉祥家园》70×140cm
由此出发,可以看到在白国文的“生命”哲学中,蕴含着民族心灵与现代意识的有机融合,并构成了白国文独特的对生命的感知方式;对人生与自然的整体认知,使白国文的“生命”哲学源于现实人生之中,又超然于现实人生之上,在对生命瞬间的表层价值之间与永恒的深层价值的认识之间进行生活。因此,白国文以工笔画形式构着他的生命与自然的美学思想,塑造着他的理想人格。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中,在西方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交融中,白国文终于实现了其文化的视野和心灵历程的质的飞跃。白国文所构建的工笔画是东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东北文化的一张名片,是东北文化的一张图像,是东北文化的一张导游图。白国文的工笔画是他所独有的,他的工笔画是揉合裹挟着东北黑土文化的因子创造出来的;白国文也正是在这一建构历程中彰显出其生命的光彩和浓度。
《小院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