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藏书,不如家有“传书”
- 所属:艺术先知 > 文献书籍 | 阅读:2147次
- 上世纪末,黄国平在龙游县城老火车站附近购地,造起一幢小楼。他特意辟出一间大书房,占了二楼的一半。自地板顶到天花板一面墙的书柜,分了十几格,每格放着两排书。本以为众书能各归其位,从此可以安逸地坐拥书城了,可每年仍然有不少新书涌入,桌脚、地板上又堆满了“无家可归”的书。
于是,家里三楼、四楼不少房间都成了书库,随处可见一个书架,满坑满谷。黄国平就日日周旋于这一方方小小隙地,熟练得像一位看顾自家田地的老农。
念念不忘的连环画
有些书是用来读的,有些书是用来藏的。要看黄国平的藏书,得从一个小盒子阅起。那是个并不打眼的纸盒,揭开盖子,里头铺陈着明黄色的绒布。绒布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数十册64开大小的“小人书”。
“现在看这套连环画都觉得十分精致,无论是人物线条,还是色彩分布。”黄国平拿起其中一册连环画,摩挲着蓝色封面。这套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绘制的1979年版《三国演义》连环画,代表着黄国平在童年时期的一个梦,也是所有藏书的伊始。
在黄国平的儿童时代,偏远闭塞的乡镇学堂无法满足他日益旺盛的求知欲。每日放学,黄国平在湖镇老街流连忘返。他对书摊上的《三国演义》连环画爱不释手,然而,兜里存了许久的零花钱还不够买上其中一册。黄国平只能厚着脸皮赖在书摊上,今天翻几页,明日接着翻。许多年过去,他也记不清自己“白看”的那套《三国演义》连环画是哪个版本,只能忆及每次合上书时那无穷的回味,“当时就觉得,书真好看。有书看,真幸福。”
参加工作后,黄国平有了可以支配的余钱,买书的热情高涨起来,一日一日地成了嗜书如命的“瘾君子”。他对年少时深刻脑海的鲜活画面念念不忘,花了三四年时间,才凑齐了这48册《三国演义》连环画,万金不换。
“或许是为了弥补小时候读书少的遗憾,我总喜欢一整套一整套地买书。”在黄国平的书柜里,确有众多系列丛书,大多集中在文史类,但也不乏古代传统蒙学之类的少儿读物。
书房里感受缤纷的世界
以书为友,自然也结识书友。黄国平书房里的不少书,都是朋友相赠。“我们互相间一般不收礼,但送书是要好好接过来的。”除去这些朋友相赠的书籍,更多书是他自己“淘”来的。
每次出差到了目的地,黄国平都抽空去旧书市场“淘宝”。“旧书集市容纳一个地方的山河湖海,尤其是旧史书,那是最‘当地’的东西了。”同事都想带着当地特产回家,黄国平却尽带书。
1998年到河南开封出差时,黄国平被当地旧书摊“迷了眼”——好书实在太多了!一大摞旧书被整整齐齐地放进原本装行李的拉杆箱内,而出差十多天用的换洗衣物却被一股脑儿塞进脏兮兮的蛇皮袋,书被好好地运回家,拉杆箱却坏了,同事也将此事作为一个“笑话”,至今还拿来打趣黄国平。
如今,黄国平仍是衢州、金华等地旧书摊上的常客。但若要“正经”地买书,黄国平多选择中华书局、三联出版社的出版书。“像吃多了美味佳肴的老饕,买书多了,也追求起一本书的‘品相’‘品味’。”
书房窗台上,还搁着一长溜的北京灿然书屋(原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业务批销单。每年要买多少书?黄国平没个准数。“到了一定程度,数目说明不了什么,得看是些什么书。”黄国平说,自己就从这杂乱的书房里,感受着缤纷的世界。
真真正正的“家传书”
四楼一间小房间里,立着一个档案柜。打开柜子,色彩斑驳,古香古色,书虫看了都要流口水。“摆在档案柜里的书,即使在梅雨天气里,也不受一丁点潮。”黄国平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册书,还是《三国演义》。
“这是真真正正的‘家传书’,小时候,父亲把这本书读给我听。”稍稍扶正鼻梁上的眼镜,黄国平眯着眼看书页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读史可以明智,他就是从这字里行间读到了机智、谋略、义气……
“家里有再多藏书,都不如有‘传书’。以后,这本书还要交到女儿手上。”除了“破破烂烂”的《三国演义》,黄国平还备下了一大箱少儿读物。“这是给外孙辈准备的礼物,我想给他们的书房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