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文化为什么被老年人所支撑
- 所属:艺术先知 > 解读评论 | 阅读:2004次
-
中国的书画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扬,经过无数大师的创新与修正。对于苏、黄、米、蔡等名家来说可谓功不可没。而书画的研习对当下的社会形式而言,大多已经变成业余爱好了。有人说这与现今的社会节奏有直接关系。如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紧张,大家的心理都是浮燥至极,许多文人墨客面对中规中矩的临帖显得不屑,更别说深层次的研究书画艺术了。
我有一个发小,对书法极具天赋,学生时代的硬笔书法已经相当出色,后来自学毛笔书法。可是对于这么一位可塑之才,如今也是为了生活而整日奔波于其它行业。因为正值青壮之年,为了繁重的家庭负担,没办法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而做其研究。古人称即有书墨之名又无功成名就的文人为“穷酸秀才”,也反应出自古至今,中华千年来对于这个人群的认知和形容。
如今的部分“书法家”根本写不出书法本身的意境,而是学其形而不知其意。有些二流的书法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利用时下的网络手段虚张造势,以求以速成名,然后炒作自己的作品来换取丰厚的利益。熟不知,好的书画作品是需要经得起时间和众口评说的考验的,好的书画艺术家需要经历漫长的寂寞与苦练,加之自身在生活中的各种锤炼与感悟,在书写与绘画过程中相辅相容,才能让作品富有灵气和内涵。而这个漫长的过程就注定了青年墨者的阅历和资质根本无法企及,也因此,这个群体就无法支撑住当下的这个书画文化行业。
书画讲究的是什么?平心静气,智娴创融的高境界。静下心来,利用智慧与娴熟来体会汉字的存在的意义,把自己的心得用于创新,从而将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与自身所悟所想融为了一体,即可开创新的书画形式,又可使其不离其宗,不远其形,不破其名。
近些年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加大了对书法绘画艺术课程的增设,国人越来越注重书画门类的教育培养。随着时下针对孩子们开设的艺术门类辅导班,书法与绘画也参与其中,这样做是对的,让中国人对人文的培养也始于幼小。虽然这些形式给孩子们无法带来学业上晋升的加分项目,可是对于孩子们从小培养一种文化情操起到了固本的作用,这样的锻炼可大大起升小朋友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启蒙作用,并且对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有促进作用。
让我们为使国粹艺术年青化,常态化,普及化而努力吧,千年文明始于先祖,万世传承任于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