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意画创始人陈金传
画家
书法家
传意画创始人
中国国礼艺术家
国家非遗传承人
美学风水开创者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签约艺术家
广州宝城文物经营有限公司签约艺术家
......
陈金传,男,汉族,1973年2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自幼酷爱文艺,醉心于翰墨,绘画与书法双双具佳。陈金传不仅擅长传意画、油画、国画、壁画、水彩画、丙烯画等,更是精通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法。由于绘画与书法双双具佳,多方面自学成才,故从小就有“小天才、小奇才”之称。
陈金传从小开始思考、探索中国书画艺术上的发展方向和新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具有强烈个人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中国书画。作品通过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创新、对造型的夸张提炼、对色彩的和谐运用,做到了“书画并重、似与不似、黑白之美 ”,使画作情景交融,具有极强的愉悦感和文学性。经过多年的探索,陈金传在形成了强烈个人绘画风格的基础上创造“传意画”。提出了中国画姓“中”是本质,现代是生命;传承不是重复,创新不离本质等观点。为时代留下艺术宝石,一种创造性的美!
陈金传是富有时代气息、个人风格鲜明的艺术家。他用一支笔打开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之门。他完全凭着兴趣爱好、自身悟性、无师自通、自学成才。他是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捍卫者,同时也是借古开新创新者。绘画主张“师古法而立我法,才不为古人所囿”。他非名师指点,却吸取了百家精华,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绘画、书法风格,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传意画”新画种。他虽经历了诸多辛酸坎坷,却收获了自己的理想;传意画作品传遍大江南北,海内外。陈金传其所从事的创造的意义又何止于“传意画”本身!
陈金传从学习到铸就自己的艺术观,由不认可的孤独,到慢慢的被书画圈接受,历经了几十年的时间,并走到了时代变迁的这个节点。所以,为自己的学说开宗立派,是应时之识。陈金传可能在这个时代成不了最伟大的画家、书法家,但是绝对在历史上会留下一派宗师之名。
个人艺术精品展:
2013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传意画创始人陈金传个人艺术精品展(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2014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传意画创始人陈金传个人艺术精品展(北京吴东魁艺术馆)。
2015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传意画创始人陈金传个人艺术精品展(深圳龙岗文化中心)。
......
记得美国学者约翰司徒华特博士曾经讲过,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三个必要的条件:第一就是艺术创作的独特性;第二是艺术创作的难度;第三就是艺术创作的完成度。我的导师美国著名的比较艺术专家沃特曼教授曾经指出,伟大的艺术家会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表达出一个杰出的伟大的思想观念...
纵观陈金传先生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性、前瞻性,深研其作品具有如下几大价值。第一:有极高的传承价值。传意画作品多次作为中国国礼赠送给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受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肯定!第二: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陈金传是当下艺术界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在长期的创作中他确立了自己独特范式,在现代性审美上达至崇高精神。第三:有巨大的稀缺性。在当代作品创作表达上,他有着自己严格要求和审美的高度,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其每一张出品的作品都有着严谨,认真的艺术表达。这三点,使得陈金传老师的作品有着巨大的收藏、投资价值。
国礼传意画:
传意画作品多次作为中国国礼赠送给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传意画创始人陈金传先生获得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收藏其作品!
国家非遗:
非遗传承之路,基于传承,根在创新。不善于传承,创新就没有根基;不善于创新,非遗文化就没有活力。鉴于陈金传先生在书画艺术创作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及为中国艺术发展传承作出的突出贡献,传意画书画并重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公益慈善:
陈先生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积极回报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方面一直身体力行的实践!
曾获国家年度十大公益艺术家!
海内外已多家高等院校、单位机构、宗祠等永久收藏传意画作品!
媒体报道:
陈先生至今已被几十家央级媒体和专业媒体的邀请专访: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社、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凤凰卫视 、人民代表报、 羲之书画报、 人民艺术报、中国书画报......
出版著作:
陈老师至今已经出版发行专著、专业刊物几十种.....
二、传意画摡述
起源:
贵在独创、书画并重、
似与不似、黑白之美、
传承创新、弘扬国粹!
中国书画是文化、是哲学、不是技艺。
传意画按照本身的特点在探索前进的道路,它不大受姊妹艺术动向的影响和干扰,也不完全遵循某些评论家的意旨去从事创作,这正是符合艺术上大家所提倡的“独立自主、创作自由”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的。
传意画从艺术的表现形式、手法、艺术风格上说都是“新潮”的,在艺术上是高水平的,而且可贵的都不是在重复前人或别人的道路,而独自保持不同于众的特色,真正具有独创性的“新型”之作。
风格:
书画并重!
“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是传意画追求画面的意境美的绘画观。书情画意是传意画不倦追求的目标,书是无形画,画是有形书。
传意画营造了从物到心的全部境界。书画交融,心景交融产生意境,所以传意画“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可说是轻车熟路,顺理成章。
唐朝张彦远认为最早的时候“书画同体而未分,”都是先人记录造化的方法。书可传其意,画可观其形。所以“书画异名而同体。”张彦远还进一步认为画人物“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所以“工画者多善书。”
特征:
不似之似!
不似之似,用现在的话来说,即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古代的中国画家早就在运用这一理念,如明人徐渭就有诗曰:“不求形拟求生韵。”明确提出这一论点的是清人石涛:“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换神奇懵懂间,不拟之似当下拜。”他这首诗道岀了他的绘画心得:一些名山大川好看并不一定入画。画山一定要得如真山一样,不是艺术要追求的。绘画的形象是经过画家提练、概括、典型化以后的艺术形象,充满着艺术的想像,变幻神奇,但又有着自然的神韵。这种“懵懂间”的艺术形象,看起和真山不大一样,但更深切地表现了真山的气质风韵,即所谓“不似之似。”
石涛曾认为:“书画非小道,世人形似耳。”一般画家所能做到的只是形似,追求形似是小道,真正达到艺术上的“不似之似”才是艺术的大道所在,才值得钦佩。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传达。”
不似之似的理论被后世画家所重视,齐白石就发挥道,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认为不似是“欺世”,太似则“媚世。”
传意画并没有完全摒弃形,相反,对形的表现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分体现“似与不似”的艺术之道。
色彩:
阴阳黑白!
传意画色彩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八卦图。白为阳,黑为阴,阳中有阴,阴中用阳。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传意画只提黑白,不仅是因为中国人具有简扼的表述习惯,而主要是对“白”情有独钟,对黑与白更有一种哲学的态度的缘故。黑白对比形成画面的大层次、大变化、大节奏、大框架。
黑与白是最为简单和朴素的组合。一黑一白,一阴一阳,相得益彰,天衣无缝。黑与白,有着无穷的诗意空间,返璞归真的意境。
有人说:黑与白,不是颜色,可是艺术家却说,她们都是经典的颜色,一个神秘,一个纯洁,于无声中,散发最朴实的优雅。
黑白的经典,无声的优雅!传意画之美在于意境之美,书画里有一种境界,运用黑和白就能表达出非常高级而生动的意象。
功能:
传承文化、增值传世、馈赠送礼、改善运势、装饰空间。
独特:
书画同源,源在易学。中国书画艺术,其实是一种符号艺术,起源于《周易》卦爻符号。传意画与《周易》理论、传统秘术、现代科学结合,具有调整气场、规划风水、镇宅消灾、祈福改运、制煞驱邪、招财纳吉等特殊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