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年前,大唐和阿拉伯在中亚的一场大战,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所属:墨客历史 > 著名战役 | 阅读:483次
公元六到八世纪,欧亚大陆上有三个大帝国正处于兴盛期,分别是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唐帝国。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唐帝国不断扩张,建立了以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东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从阿拉伯半岛开始,经过战争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影响力不断向中亚渗透,中亚诸国原本大多信奉佛教、祆教等或自己的传统宗教,对伊斯兰文化的东进感到不安,于是不少国家向唐朝求援。两大帝国因为实力范围逐步扩大而产生交错,冲突不可避免。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剿灭石国,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
天宝十年(751年)四月,高仙芝从安西出发。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深入七百余里之后,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
由于阿拉伯人早就觊觎安西四镇,并做好了攻击准备,所以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编者注:据专家考证,怛逻斯之役的古战场不在怛逻斯城,而在塔拉斯河中上游阿特拉赫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对古代中国来说,怛逻斯河简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可谓汉唐王朝国力向西发展的极点。)
由于唐军是孤军远征,面对坚城重兵,必须速战速决。但是致命的是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所以唐军急切之间难以快速取胜。战斗持续了5日,在第5日傍晚,一个意外迅速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唐军盟友葛逻禄(Qarluq)番兵突然反叛,从背后包围唐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阿拔斯王朝联军乘唐军发生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突击唐步兵。高仙芝部受到阿拉伯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终于溃不成军,向安西方向败退。两万人的唐安西军,最后只剩数千名人。
怛罗斯之战后,唐朝由于具有超强的综合国力,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敌军,征服当地。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封常清率领唐军继续扩张,直到安史之乱才停止。如若不是安史之乱,那么安西都护府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
获胜后的阿拉伯人也很快撤军,并将大批俘虏带回中东,这些俘虏带去了中国大量的先进技术,无意间为东西文明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临阵倒戈的葛逻禄人占据了怛逻斯城,实力大增。9世纪中叶,原本信仰佛教、基督教的葛逻禄等突厥部落创建喀喇汗王朝并皈依伊斯兰教,从此西域一带伊斯兰教才得以发展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产生来了深远影响。
平定西北罕见的恶仗,左宗棠甚至写信要亲属做好被抄家的准备
唐朝第一英雄,不费朝廷一兵一卒收复疆土4000余里
碧蹄馆血战:日军几万人伏击5千,明军突围而去
大汉军队秘密参战,7个罗马精锐军团共约4万人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