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为何回来的只有94人?原因有三点
- 所属:墨客历史 > 史料杂谈 | 阅读:469次
引言
晚清时期,清政府面临统治腐败、受外族入侵等诸多社会问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战争之中,清政府借用西方的坚船利炮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恭亲王奕䜣与桂良、文祥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进呈《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清政府随机颁令实行洋务运动,希望借此以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
在这场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之中,清政府花费巨资组织120多名幼童赴美留学。清政府的愿望是他们学成之后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建设祖国上面。留美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由容闳倡议,曾国藩、李鸿章支持完成。本来清政府对这批幼童的留美计划执行时间是15年,可是由于当时政治以及文化因素影响,留美幼童没隔多久便返回了中国。
▲曾国画像
《申报》就写道:“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一群赴美留学归来的学生带有很大的意见。而且更令人们惊愕的是,这批官派留学生去的时候有120人,为何回来的时候只剩了94个人?
▲清末留学幼童旧照
结合现在的史料,我们大概知道他们可能有三个去向。第一,由于晚清所派的留美学生一部分生源质量比较差,所以提前被美国学校勒令退学,让他们提前返回中国。而这部分学生大多都是偷偷遣送回国,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声誉,极力向世人展示“我们的国民都是极好的,没有一个差生。”所以没有选择向社会公开,因为这是不光彩的事情。
▲留学生坐船赴美留学画像
第二,去往美国的路程多是水路,而且当时只有轮船才是最快的交通工具。途中由于风浪太大,而且没有随行医生,条件恶劣,环境极差,有些人在去的路上就已经身亡了。也有一部人安全到达了美国,但是由于水土不服,政治文化习惯上的差异,这一批留美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歧视,所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打击让他们不堪重负,也有的去世了。
▲归国幼童长大后的合影
第三,最后一部分没有回国的学生,则是真正的不愿意回到落后腐败的清政府管控之中。这一部分学生在美国接受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民主思想的熏陶,他们再也不愿意回到清政府落后封建思想的教育之下。试想,晚清时期的中国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朝廷上的士大夫多是熟读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文人。社会上不允许有新鲜思想的出现,社会极其压抑封闭,不允许国人谈论政治,没有自由权,而这些思想正与他们在美国接受的先进民主思想相冲突,他们一对比,自然是更想留在自由、民主的国家。选择回到中国的留美学生则是在与文人士大夫的较量之下日趋没落,最终政治抱负,思想抱负并没有得到实现而多抑郁而终。
▲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雕像
当然这一部分选择留在美国的学生,也有很大部分学生选择最终学成之后回报祖国。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开始,这一部分人陆续回国。他们之中诞生了中国铁路,矿业等行业的开山人,有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也有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他们在美国学成之后,都在各自的领域小有成就,并且带到这些技术回到当时的中国进行开山鼻祖般的建设。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也可以说是时代成就了他们。
结语
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落后腐朽不堪。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选择自救,实行洋务运动,并派遣学生出国留学,这个抉择是清政府所做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在没有回国的留美学生之中,尽管有些人因为个人因素而命丧他乡,但这背后更是国家实情所造成的。一个国家只有发展好了,人才才会不断地引进。而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都是一团糟,想要保住人才都是一个问题,更别说引进了。
参考资料:
《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 《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