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朝就垮了?曹化淳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 所属:墨客历史 > 野史秘闻 | 阅读:313次
1644年冬,北风呼啸,京师已沦陷多日。崇祯帝朱由检坐在鎏金龙椅上,手持朱笔,正在给魏忠贤的墓碑题字。
“忠心报国,功勋卓著。”他写完后,长叹一声,脸上满是惋惜之色。
曹化淳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又在他脑海中回响。若非当年贪图文臣支持,铲除魏忠贤,自己又怎会沦落至此?人生最难得的,就是后悔药。可惜一切已太迟。
一、不忠不贤,乃祸之渊源
朱由检命人取来魏忠贤的棺材,要亲自为他殓葬。可那具尸骨早已在他的怒火中灰飞烟灭,如今空棺冰冷,正如他的江山。
这一刻,朱由检的内心无比悔恨和自责。当初铲除魏忠贤,以为可以倚重文臣集团来巩固自己的皇权,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手导致他在位期间屡屡失政,错判形势,终致亡国。
他后知后觉地意识到,魏忠贤对大明王朝的重要性,不亚于一柱擎天的梁栋。若非当年一时糊涂,将这命脉般的栋梁拔起,怎会让明朝走向毁灭和覆亡的深渊?然而,后悔于事无补。朱由检自己一手导致的悲剧,已无力回天。
二、魏忠贤,权倾朝野的宦官奸佞
魏忠贤,一个出生贫寒的太监。1568年,魏四出生于直隶一个穷苦之家。少年时期,他混迹江湖,沉迷赌博,后为偿还赌债,只能入宫当太监。
起初,魏四不过是一介小太监,伺候东宫的皇子朱由校起居。然而,他很快就通过讨好朱由校的乳母,获得朱由校的宠信。两人渐生深厚感情。
1620年,泰昌帝忽逝,朱由校继位,是为天启帝。他第一时间提拔了这位旧侍魏四,赐名“忠贤”,拜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魏忠贤得势后,立刻清洗朝堂,铲除异己。他联合被东林党排挤的齐党、楚党等势力,组建所谓“阉党”,大肆迫害东林党人。在他的操纵下,天启朝凭空捏造了无数冤案,导致不少东林党人被杀。
魏忠贤权倾朝野,纵容阉党官员在各地建生祠膜拜自己,要求三叩九拜。许多官吏也争相向他进献金钱美女以讨好。可以说,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彻底把持大明朝廷,文武百官深感忌惮。
面对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天启帝并不责备,而是大力支持。因为魏忠贤帮他削弱了文官势力,加强了皇权,这正合天启帝的心意。再者,魏忠贤通过各种名目,向南方榨取重税,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
在天启帝眼中,魏忠贤不仅忠心耿耿,而且政绩卓著,简直是他的左膀右臂。但在读书人士大夫们看来,魏忠贤是借皇权재弄权术、杀害忠良的宦官奸佞。
这也导致日后崇祯帝继位后,文官们都在他耳边灌输排斥魏忠贤的言论。然而好景不长,1627年,天启帝驾崩,其弟朱由检继位,就是后来的崇祯帝。
三、崇祯帝铲除魏忠贤,导致文臣当道
崇祯帝即位后,立即采取行动削弱魏忠贤的势力。他一反天启帝重用魏忠贤的作风,视魏忠贤如眼中钉。文官们也纷纷向他进谗,要他除去这个权倾朝野的宦官奸佞。
于是,崇祯帝仅继位三个月,就下令放逐魏忠贤,后又派人追捕。惊恐万分的魏忠贤最终在途中自缢身亡。
铲除魏忠贤后,崇祯帝大权在握,文官再无遏制。他听从东林党的建议,废除了天启朝对江南的重税,又把赋税主要加诸农民身上。这使得本就饱受战乱、灾荒蹂躏的农民雪上加霜,他们只能选择逃亡和起义。
这一系列举措,直接导致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原本,魏忠贤通过各种手段盘剥江南富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崇祯听信文臣,一味向农民刁难,让农民走投无路。
1627年,陕西爆发了王二起义,拉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三年间,各路农民军迅速崛起,兵锋遍布西北各省。明军屡次镇压皆告失败。
与此同时,满洲建州女真部落强盛起来,也开始频繁侵扰边境。1629年,皇太极率军绕过长城,直抵北京城下,给明朝沉重打击。此后数年,皇太极屡屡入塞,攻城掠地,明军节节败退。
面对内忧外患,崇祯帝应对失策。他既抵挡不住文官的压力,也无力调动财力支援军队。许多重要将领在他连番催促和文官弹劾下,被迫出战,最终血战殉国。
崇祯帝若当初聆听魏忠贤的意见,依靠魏忠贤来制衡文臣集团,是否就能避免这一切灾难的发生?这个问题,将永远成为崇祯帝心中的一根刺。
四、大明覆亡,崇祯帝遗憾不已
1643年,李自成擒杀崇祯重用的名将孙传庭,一举占领陕西。次年,他直指京师,崇祯帝望风无力。在李自成军队压境时,文武百官早已四散奔逃,留下崇祯帝孤掌难鸣。
面对大厦将倾,崇祯帝脑海中回荡的,是曹化淳的那句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他终于后悔不迭。若当初不听从文官谗言,铲除魏忠贤,倚重魏忠贤制衡文臣,是否就不会沦落至此?然而,后悔晚矣。李自成很快攻入京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正式覆灭。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崇祯帝异常悔恨自己初登大宝时铲除魏忠贤的决定。当时他只想依靠文臣来获取支持稳固政权,却没料到此举让文臣权势过大、把持朝政,最终把一个强盛的大明推向灭亡的边缘。
曹化淳说的一点不错,要是魏忠贤还在,他定能帮自己牵制住文臣的过分权力,让政令有条不紊地推行,哪会让农民起义和满洲贼占领半壁江山?
可惜天无绝人之路,人亦无回头之力。朱由检作为一个统治者,在位期间犯下的严重失误,最终让他与他的王朝一起葬送。当他命悬一线时,脑海中想的全部都是自己早已无力改变的过去。
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历史是最公平的裁判者。
魏忠贤确实野心勃勃,利用皇权打击异己。然而,他至少能帮助天启帝牵制文臣势力,稳固皇权,解决财政危机,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属不易。
崇祯帝继位后一味排斥魏忠贤,导致朝中失去制衡文官的力量。文臣当道后,他们的错误决策直接导致农民起义和对外作战的失败。而崇祯帝也因无人辅佐,政治短视,才会接连犯错,最终把自己与大明共同葬送。
当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他看到的,是魏忠贤在皇权旁的重要性。而崇祯帝直到最后一刻才恍然大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踏过无数朝代的骸骨。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选择,但并非所有的选择都正确。崇祯帝在位12年间,接连的失误最终把他带上了末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做一次选择,都在改写历史。我们无法预知花落知果,但可以通过思虑,获得未雨绸缪的智慧。也许当年,崇祯帝如果三思而行,大明的历史也会迥然不同。
结语
崇祯帝的一生,充满了不断的悔恨和错判。他对魏忠贤的排斥,直接导致他在位期间文臣当道、政令不行,军心涣散。如果他当初能稍加审慎,是否就不会葬送自己和整个大明呢?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做选择,并要为选择承担后果。崇祯帝的故事警示我们,决定命运的往往就是一念之间。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谨言慎行,方能不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