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兵败被杀后,十几名姬妾被俘虏,唐僖宗的处决手段让人不齿
- 所属:墨客历史 > 野史秘闻 | 阅读:277次
公元884年2月,黄巢率领的起义军被逼退至狼虎谷内,在进退维谷的处境下,65岁的黄巢自知大势已去,毅然拔刀自刎,他的死,宣告着这场持续了九年的起义终于平息。
黄巢死后,他的十几名妻妾均被唐军俘虏,时任唐皇僖宗派人质问她们:你们都是朝廷勋贵的子女,世受皇恩,为什么要跟随一个反贼对抗朝廷?
黄巢的十几位妻妾被吓得气不敢喘,唯有一位妃子淡定地讽刺了唐僖宗,使得他颜面尽失,随后下令将所有人处死,这位妃子到底说了什么?
黄巢之死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农民起义之一的领导人,黄巢本来完全不用走上这条路,因为他出身富贵,家里从事贩盐行业,在古代这是一个妥妥的暴利行业,因此黄巢的家庭绝对是一个“小资派”。
但黄巢并不满足于此,他决心要通过科举来入仕,为朝廷尽一份力,尽管他是一个五岁就能写诗的才子,但是在当时唐朝腐败的官场下,一身的才华根本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
一连几次都没有考中,几次失利后的黄巢看着眼前浩大的长安城,挥笔写下了那首流传后世的名篇《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如此豪放的一首诗,道尽了黄巢心中的愤懑和怀才不遇,此后他彻底放弃了通过科举来实现梦想的道路,希望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黄巢居然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公元874年,黄巢的好友王仙芝起兵反抗朝廷,黄巢带着一腔对朝廷的不满也加入了起义队伍,从此黄巢便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在王仙芝兵败被杀后,黄巢就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他自号“冲天大将军”,带领起义军打起了“游击战”,还开创了流传后世的流动战术。
据史料记载,黄巢带领起义军采用的作战方式为“避实就虚、牵制游击”,他从不和唐军主力交战,而是到处游走,在各地区之间转移,使得唐军有力无处使。
在这样的战术下,黄巢一路进军浙江、福建,再一路南下攻取广州,当起义军积攒了一定力量后,黄巢大军浩浩荡荡地渡过长江北上,直奔长安而来。
唐僖宗仓皇之间被迫逃窜,皇帝一逃,起义军得以顺利攻入长安,黄巢也得以占据都城,建立大齐政权,从一个私盐贩子摇身一变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帝。
然而好景不长,唐军聚集后对长安展开了围困,切断了起义军的后勤补给,使得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分裂。
被围长安一年后,黄巢被迫率军离开长安,城外的唐军抓住机会,一路与起义军激战,最终将黄巢军逼入了狼虎谷内。
面对四面包围的唐军,黄巢深知大势已去,为了保住最后一丝颜面,他效仿西楚霸王拔剑自刎,黄巢一死,起义军当即溃败,被唐军击破,他的十几名妻妾作为首犯家属,自然受到了朝廷的“重点照料”。
临危不惧
黄巢的十几名妻妾,大都是勋贵家族的女儿,其家族大都承蒙皇恩厚禄,如今却和黄巢一个反贼在一起,这如何不让唐僖宗愤怒?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俘获黄巢的妻妾后,唐僖宗派遣大臣前往质问她们: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
十几人在此番质问下,不知如何回答,只得默默低头无言以对,唯有一位妃子站出来,毫无惧色地说到:国家的百万军队尚且不能守住都城,皇帝都不能抵抗,如今却来指责一女子,这让那些将军大臣脸往哪搁?
这段话的史料原文为: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
显然,这段话是在讽刺唐僖宗的懦弱无能,只能在胜利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彰显自身,却被一名女子不留情面地讽刺,这让他这个皇帝颜面尽失。
面对这名妃子的讽刺,唐僖宗一言不发,只是挥了挥手,下令将她们全部处死示众,负责行刑的官员出于怜悯,便取来黄酒,让她们饮下,这样可以减少痛苦。
其他的妻妾们纷纷捧起酒杯,伴随着哭声喝下一杯又一杯的黄酒,唯有那位挺身而出的妃子,毫无惧色,不饮不泣,最终慷慨赴死,自始至终都镇定自若。
消息传到唐僖宗耳中时,就连他都不得不感叹这位妃子的大义,然而转头一想,这样的女子却是一名反贼的妻子,便怒从心来。
唐僖宗作为一个皇帝,在兵败之时不去反省自身的问题,却将问题归结于几名女子身上,拿一群薄弱的女子来开刀,实在是令人不齿,毫无帝王的风范和素养。
司马光将这段故事写在《资治通鉴》中,用它来讽刺唐朝末年的政治腐败,上至皇帝下到士卒,都外强中干,只能拿一名弱女子来问罪,彻底地让自身成为后世笑柄,贻笑大方。
结语
十万将士齐卸甲,竟无一人是男儿。这首诗出自五代的花蕊夫人,描写的是国破之时,十万将士之中竟然没有一个能够站得出来,甚至没有一个热血男儿,这正是唐僖宗被起义军赶出长安时,都城唐军的真实写照。
相比之下,黄巢的这位妃子,却能够面对死亡挺身而出,不留情面地抨击皇帝,当的上是英雄豪杰,也体现了唐僖宗作为皇帝的无能,更说明了唐朝的衰亡已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