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人生最后的战略:能阻止赵光义即位,避免靖康之变
- 所属:墨客历史 > 朝代历史 | 阅读:343次
作为北宋的开国皇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匡胤是成功的。他虽然与五代的皇帝一样,是以武将的身份夺取皇位的,但他却没有让历史再度重演。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藩镇割据的情况,同时还消灭了一批割据政权,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赵匡胤最后的战略规划却未能实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发现问题
赵匡胤既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武将,还是一位高瞻远瞩的皇帝。他在采取措施解决藩镇割据的同时,发现了一个影响王朝未来的问题,这就是冗兵、冗费。赵匡胤是依靠禁军起家的,所以他成为皇帝后,对禁军的管理非常重视,不仅提高禁军的待遇,还将地方上的精壮力量编入禁军之中,从而扩大了禁军的规模和军费开销。
另外,由于都城开封无险可守,赵匡胤意识到北宋禁军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百余年后,军费开支将会非常庞大,这样的军队既不能打仗,还会浪费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形成冗兵、冗费的问题。与此同时,赵匡胤还发现,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利用开封府尹的身份,不断网络各方势力,已经对皇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想要迁都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赵匡胤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轻松解决这两个问题,这就是迁都!将都城迁到洛阳或者长安,既能利用山川之险,来解决冗兵、冗费问题,还可以削弱赵光义的势力。为了减少迁都的压力,赵匡胤又做了几手准备。他先是让洛阳官员重修宫室,接着在976年三月,宣布将要前往洛阳祭天,同时派兵开凿运河,将其延伸到洛阳城内的菜市桥。
在此前一年,赵匡胤加封儿子赵德芳为贵州防御使,并让他迎娶了洛阳官员焦继勋的女儿。赵匡胤来到洛阳后,对焦继勋的工作很满意,任命焦继勋为彰德节度使。接着,赵匡胤又把镇守开封的宰相沈义伦召到洛阳,在祭天结束后,赵匡胤仍不愿意离开洛阳,他想将北宋的都城迁到此地,这里不仅是他的出生地,还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迁都未成
然而,赵匡胤没有想到,迁都计划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第一个跳出来的是起居郎李符,他提出了“西幸八难”。接着,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也表示反对,“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此,帑藏重兵皆在焉。根本安固已久,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最后出来的是赵光义,他说:“迁都未便。”赵匡胤答道:“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他还说迁都是为了“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然而,赵光义却说:“在德不在险。”最后,赵匡胤被迫放弃迁都,但他做出了预言,“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数月过后,赵匡胤暴死于开封,赵光义在“烛影斧声”中成为皇帝。
参考资料:1.《宋史》;2.《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