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将领怒斩蜀汉大将,击退马超张飞,而他只是一介小将
- 所属:墨客历史 > 历史故事 | 阅读:207次
前言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句话早已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反映了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和角色。然而,在这个时期的历史中,确实存在一位相对较少为人熟知的将领,他就是曹休。
曹休出生在曹操统治下的魏国后期,是曹操的孙子曹丕的儿子。虽然他的名字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但在历史记载中,曹休被描述为一个杰出的将领和统帅,他的才华和军事能力被广泛认可。这曹休到底有什么过人的本事呢?
弃家投奔,千里寻亲
东汉灵帝末年,天下大乱。来自西域的凶悍骑兵董卓掌权,废立帝王,乱政弄权。当时的豪门世族四面楚歌,不得不纷纷逃离故土。曹氏一族也不例外,曹休的父亲带着全家人离开故乡远避他方。
然而,逃难生活怎会平静如意。当曹休年仅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世,留下他和老母相依为命。少年曹休别无选择,只能和一位门客租下穷乡僻壤的一块坟地,草草将父亲安葬。
此后,曹休带着母亲来到江东的吴地,投奔当地官员。多亏曹休祖父曹鼎曾任吴郡太守,现任太守欣然收留了这对母子。一时间,曹休母子得以在乱世中苟延残喘。
正当曹休以为可以在吴地度过余生时,族人曹操在北方举义兵起事的消息传来。乱世中的曹氏宗族,这个时候需要团结一心、共同奋起!
于是,尚不满二十的曹休果断决定:他要离开眼前的静谧,踏上千里迢迢的征程,只为投奔远在北方的亲人和同族!
这决定令曹休母亲担忧不已。离开眼前安定的生活,回到动荡的北方,是何等险峻的旅程啊!她不忍心让儿子冒这个风险,再三恳求曹休打消这个念头。
但一心想报效国家、投身乱世的曹休,毅然决然将母亲托付给吴郡太守,只带了数名随从,踏上了北归的路途。
千里跋涉,风餐露宿,道路艰险,危机四伏。曹休和他的随从在路上遭遇了无数磨难。有时被盗贼袭击,有时被恶犬咬伤。然而,为了能重新团聚,曹休从未退缩。
这一路上,曹休和随从们互相扶持,共渡难关。虽然资源短缺,但他们会互相分享仅有的口粮;虽然旅途孤独,但他们会相互取暖,渡过寒夜。曹休的仁厚坚定感染了所有人,使他们团结一心,克服重重阻碍。
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曹休终于来到了曹操大本营的城。这座城池非凡,处处洋溢着军事之气。当曹休得知曹操就在城中,激动万分。
重逢族人的一刻,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曹休不禁泣不成声。曹操也慨然动容:多年未见的晚辈,竟然千里迢迢而来,实在令人感动。他亲自迎接,与曹休久久拥抱。
曹休跪地诉说此番仓皇奔波的经历,表示自己有志报效国家、为时代混乱出力。曹操感慨万千,这小辈怀揣大志,又忠心报国,实在可嘉可贵。
于是,曹操亲自出马为曹休在城安顿下来。他派人将曹休母亲接到城中,一家团聚。并给予曹休衣食住行全方位的照顾,将他视如己出。
统领虎豹骑,勇冠三军
曹操欣赏曹休的胆识和忠心,将他视如己出,与曹丕一同起居生活。很快,曹休便得到了曹操的信任,被委以统领虎豹骑的重任。
虎豹骑是曹操麾下的精锐部队,全部由曹氏宗亲组成。曹仁、曹洪都曾担任过统领。能获得这个职位,足以显示曹操对曹休才能的肯定。
而曹休也没有辜负曹操的期待。他整日操练,严格要求下属。每天天不亮就率领大家起床操练,令人叹为观止;整日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部下爱戴。
曹休也会细心观察每个士兵的特长,进行针对性培训。骑射出众者,便多加锻炼骑射;力大无穷者,便进行近身格斗术训练。渐渐地,这支虎豹骑就成了曹军的精锐之师。
更让曹操欣慰的是,曹休对曹氏一族族人的照顾。他会手把手教导年轻族人武艺,让他们在部队中获得重用,共同报效曹氏。这种族人感情,是维系曹魏集团的重要凝聚力。
到了建安二十三年,蜀汉军队进攻曹军占领的汉中。刘备派遣猛将张飞、马超前往固山,意图切断曹军的退路。
面对蜀军两大猛将,曹洪手下多有不安。唯独曹休判断准确:“敌必有诈,不会只派两员大将。我们应抓住时机进攻,击溃其主力。”
曹洪起先犹豫不决,担心这只是敌军的佯攻。但曹休分析得头头是道:固山狭隘,不利大军行动;敌将只有两人,难以构成真正威胁;进攻才是上策。
曹洪被曹休的分析说服,决定采纳他的建议。果然,在曹军突袭下,蜀军主力大乱,主帅吴兰当场阵亡。张飞、马超也不战而退了。
一战之间,曹休识破敌军计谋,建立大功。自此,他鹤立鸡群,名声大噪,跻身曹魏猛将之列。更让人佩服的是,取得胜利后,曹休并未沾沾自喜,仍与曹洪保持谦和亲密的关系。
镇守长江,抗击东吴
黄初元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曹魏。他任命曹休为镇南将军,负责镇守长江防线,抵御孙权的入侵。
此时,孙吴正是国力鼎盛、兵锋披靡之时。数次北伐,吴军皆是势如破竹。能否守住孙吴的攻势,直接关乎曹魏的生死存亡。曹丕委以重任,也是看中了曹休勇武胆略。
上任后,曹休深知责任重大。他利用江陵险要的地势,修筑工事,训练水军,做好充分准备。他白天亲自体验水战训练,夜里则细细研读兵书法典。
为激励军心,曹休还奖赏有功将士,并亲自为他们疗伤,赢得军心。当吴军来犯之日,曹休已准备就绪。
不出所料,孙权很快发动进攻。曹休游刃有余地指挥水陆两军,沿江布防,挡住吴军猛攻。与此同时,他派精锐突袭吴军大营,烧毁军阁数千,重创敌军。
此役过后,曹休的名声更盛。在他的坚守下,长江防线屡次击退东吴的进攻。每当大胜归来,他更会谦虚归功于将士,赢得军心。可以说,没有曹休的防守,魏国很可能黯然失地于蜀吴鼎立的局面。
辅政大臣,助魏安国
太和元年,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此时,司马懿开始窥觊大权,野心勃勃。明帝为防司马懿专权,提拔时任大将军的曹休入朝担任辅政大臣。因为曹休掌握禁军,又受皇帝倚重,是制衡司马懿的最佳人选。
曹休心思纯粹,对权力没有丝毫私心。他将一心辅佐皇帝、安定社稷看作己任。入朝后,他白天勤勉公事,晚上则储备政务知识,以充实自己。
在朝中,曹休结合皇帝和宰相们的意见,稳妥处理政事。他严格监督百官,震慑贪腐;体恤民情,减轻赋税,使人心渐定。
对司马懿,曹休也严加制约。他仔细分析司马懿的言行举止,防止其结党营私;并建议皇帝延揽贤能,削弱司马势力。在他的辅佐下,魏明帝顺利执政二十余年。
可惜好景不长,曹休渐渐年迈体衰。太和七年,他因病去世,终年仅五十八。临终时,他惦念国家安危,不忍辞世。但想到皇帝和群臣能共济时艰,他也就释然离去了。
魏明帝厚葬曹休,追思他一生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曹休的一生,可谓忠义两全,是魏国的楷模。他用一生践行了致力安国理民的理想,是当世难得的仁义之臣。
结语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而曹休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他从一个无名少年,一步步成长为重要大臣;在于他始终如一的忠心,无私的奉献。
或许,正是有了这样忠心耿耿的人才,魏国才获得了其他势力无法比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曹休,不只是曹魏的杰出将领,更是三国最忠诚的魏国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