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其实还是很有智慧,并不是一个政治白痴
- 所属:墨客历史 > 历史故事 | 阅读:219次
寸心惟为主,百计只安民
很早以前就知道海瑞是一清官,这当然是拜文革所赐,在我还是孩提的懵懂中,文革便在这批判《海瑞罢官》的嘈杂声里拉开的序幕。
历史上的海瑞是个清官,他不畏强权,以其刚正和正义,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他几乎与包拯包青天齐名。《海瑞罢官》这部剧是由当时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写的一出历史剧,说的是海瑞微服出访,为民作主,处死权贵后,深感朝廷的黑暗,自己无力回天,又不愿随波逐流,于是愤而挂印辞官,罢官归里的故事。
海瑞,海南人,历经大明四朝,历任州判官、户部和兵部主事等职,职上推行一条鞭法,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深得民心,遂有“海青天”之誉。
虽说同包拯齐名,但实际上在民间的影响上是远远不及的,主要是他在清官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没有那小说传说给他以支撑,更重要的是他的形象太过刻板,几不近人情,反正我是不太喜欢他的,原因却是由那“五岁死女”引发来的。
据说,有一天,海瑞看见他5岁的女儿吃一个糕饼,就问糕饼是谁给的,当得知是某仆人给的时海瑞大怒,训斥女儿说:“女子哪能随便接受男仆的糕饼?你不是我的女儿!你如果能饿死,才算我的女儿”!小女从此吓得啼哭不止,不喝也不吃,家里人怎么哄她劝她也没有用,7天之后终于饿死了。
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因为它见之于明朝人姚叔祥的小说《见只编》中,而作为正史的《明史》《明实录》《国榷》等史书均无记载;清人周亮工在《书影》里也提及此事,从海瑞从小所受母亲严酷、不近人情的教育来看,他老人家是做得出来的,这对海瑞形象的影响是很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不喜欢他。
我们在说海瑞时,不能不提到张居正,他们同时代人,按说张居正当政,推行“一条鞭法”时,海瑞是坚定的执行者,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海瑞是一名铁面无私的清官。张的政党亦多次将海瑞推荐给张居正,可张居正一生却并未重用海瑞,史家一般认为是海瑞过于正直,以自己高洁情操,从不附党营私,所以他在官场上应该属于中立派。对张居正来说,拉拢重用海瑞远不如重用戚继光、冯保等人来得实在。
这个是很有道理的,虽然我很是佩服张居正,但此人的品行有亏却是不争的事实,张之所以能在仕途上达到权力高峰,同他的处事哲学和手段上的鄙劣密切相关,且个人生活极度奢侈;反观海瑞,史载海瑞死后“仅余葛帏旧衣,赖同僚捐治葬具才得葬殓”,为官一生,死后棺资都没有,难怪深得百姓拥戴,发丧之日,市民“送者夹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绝”,所以,由此来看这张居正同海瑞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廉洁是海瑞的本色,刚直是海瑞的特点。嘉靖年间世宗皇帝迷信道教,讲究长生之术,不理朝纲,海瑞冒死上《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触怒皇帝被罢官入狱。后穆宗即位复其职,他黜贪墨、搏豪强、整治宿弊,使权豪势宦敛手屏息,同时也触怒权贵,遭到打击。终因抑制豪强,被劾离职,返回原籍。
海瑞字刚峰,这两个字同他的形象很是贴切,真真地道出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只要是看不过眼的事,不仅贪官污吏他敢参奏,就是皇帝他也敢直言不讳。这点毛主席很是欣赏,曾提倡我党干部要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令人不解的是,吴晗教授据此写出的《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等,后来却不幸引来了杀身之祸,个中缘由因涉雷区,就不说了,大家理解哈。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来说,海瑞他还是很有政治头脑的,颇知进退,尽管他刚正不阿,但终究得以善终,这在那黑暗无比的明朝是件很奇怪的事。按说以海瑞的行事风格,怕早就死过数次了,但他却既没被廷杖揍死,也没被政敌阴死,这至少说明海瑞并不是一味地唐突冒谏,应该还是有政治智慧的。绝对不是如有些文章中所说的那种“政治白痴”。
明朝政治的黑暗那可是有名的,海瑞正好是处于那个时代,有官员进谏皇帝不听时,惹毛了会直接拖到金水桥上,脱下裤子打屁屁,那上百人同时受杖,几十人立毙的事,不就发生在海瑞身边吗?但海瑞却从没沾过边,这应该不能用运气二字能解释通的。
再说了,海瑞是清官不假,海瑞耿介也不假,但他一没高学历,只是一个举人而已,二没显赫的家庭背景,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就一直耿介啊耿介,清廉啊清廉的,就能在十二年的时间中,从一个贫困县的教育局长就能混进中央?大家都知道上海有一条黄浦江,那沿岸是中国最繁华的区域,而这条江就是在海瑞的主持下修建出来的,这离他初进中央仅过了四年,就当上了上海市长,以此来看,没点政治智慧和手段怕是不行的吧。至于什么叫政治智慧,用一句不算太时髦的话说,“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