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璋的发迹之路:冯国璋的早期经历和性格
- 所属:墨客历史 > 朝代历史 | 阅读:108次
冯国璋,1859年出生于直隶河间诗经村的普通农家。据说冯国璋的先祖是明朝开国功臣冯胜,不知道这种说法是真的,还是冯国璋 日后发达后附会上去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祖宗的福荫显然不能持久,到了冯国璋父亲一代,冯家已经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农了。冯国璋兄弟四人,他排行最小,上 面有三个哥哥。大哥混戏班子,常年在外为生计奔波。冯国璋小的时候也曾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因为贫困辍学在家。
冯国璋在北洋人物中年纪仅次于徐世昌,比同年生的袁世凯还长半岁。日后,冯国璋拜在袁世凯门下,有上下级之分,但袁世凯还是让妻妾称冯国璋为 四哥 ,让儿子袁克定称冯国璋为 四叔 。因此北洋系同辈的人物都称冯国璋为 四哥 ,晚辈军阀则尊称他为 四叔 。
民国初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政治人物出身大多贫贱。袁世凯的出身可能是最好的,生于官宦人家;徐世昌、孙中山、黎元洪三人家世也还可以,算是普通人家子 弟。其余人物,比如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张作霖、冯玉祥、张宗昌、孙传芳等人都生在社会底层。冯国璋是河北乡间的贫农子弟;比他小6岁的段祺瑞是个中层 军官的子孙,祖上没有留下什么家产;曹锟挑着货担,走街串巷卖布;冯玉祥家里太穷养不起他,就托关系走后门让冯玉祥小小年纪就混入军中扛枪吃饭;张作霖在 黑土地的泥坑里摸爬滚打,当过屠夫杀过猪,后来学会了医马这门技术活被土匪拉入伙当了马夫。据说张作霖当年欠下赌债还不起,还曾割下大腿肉还债,颇有一千 多年前还不起赌债被人吊着打的宋武帝刘裕的风采。
为什么贫贱子弟能够在民国初年的大变革中崛起,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呢?我总结, 是因为他们有奋发进取的精神,由于一无所有反而勇往直前,成功了就权势加身,失败了大不了还是一无所有;其次,因为乱世政治机会多,适合雄心勃勃或者野心 冲天的人的崛起。民国初年就是个乱世,所以涌现出了一批出身贫贱的大人物。相反在一个政府控制力高涨的盛世,阶层划分严明,社会发展按部就班,反而堵死了 底层人物上升的路子。所以说,小人物比大人物更期望乱世,底层社会比上层社会更倾心变革。
冯国璋没有一辈子被摁在河北农村,当一辈子的贫农,真得感谢清末民初的乱世。
当然,贫贱的出身也给政治人物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一旦掌握了权势后,幼年贫贱惨痛的记忆往往使他们不能正确看待到手的财富,不是贪婪揽钱就是小气吝啬。 冯国璋就对金钱看得很重,出了名的吝啬。发迹前,冯国璋在朋友圈子里以蹭饭闻名,有饭吃不管路远风大必准时到。即使是在发迹后,他小气的毛病也没去除。比 如,他喜欢吃玉田酱肉,又担心佣人买肉时偷吃,竟然想出了个办法,要求佣人买的酱肉必须是整整齐齐的方块。这样,如果佣人偷吃的话就一目了然了。客人来 访,冯国璋舍不得用酱肉招待客人又不得不用肉,就把酱肉切得薄如纸片招待客人。如果有肉沾在刀上,冯国璋就要用舌头舔得干干净净。冯国璋发迹后,手上的钱 财不止千万,仍然还要通过各种手段搜刮钱财。冯国璋入主中南海后曾做出一件荒唐的 敛财壮举 。当时他看到中南海湖中游着许多鱼群,又听鱼商说中南海的鱼 从明朝开始就没有捕杀过,价值很大,大概值10万多元。原因是,明清两代,帝王后妃常在中南海和北海放生,许多鱼的鳍上拴有作为放生标志的金牌、银牌或铜 环,这也是一笔财富。当时冯国璋对是否应该捕杀中南海之鱼也有过犹豫,但是后来想到 三海鱼鸟花草历来是皇帝总统私产 就释然了,组织招商捕鱼,商定了8 万元的卖价。不久,北京许多饭馆的菜单中新增了一道 总统鱼 ,可以和 东坡肉 相媲美。冯国璋贪婪的名声也日益广播,有人曾送他一副挽联: 南海鱼可 在,北洋狗已无。
老朋友段祺瑞曾用一个词形容冯国璋的性格:钱癖。这并非是无端攻击。
冯国璋为什么贪婪敛财 呢,换言之,他聚拢那么多的钱财干什么用?冯国璋解释说,发达后有许多亲朋好友前来投靠,都希望能在他那谋条生路,自己又不愿意用人唯亲、委以一官半职, 那就只能用钱财来接济安抚亲友了。的确,冯国璋投资经商,在自己的产业中,聘用了一些亲朋好友,解决了部分亲友的就业问题。但敛财安抚亲友之说过于牵强, 更像是为自己的劣迹开脱的借口。冯国璋部下王占元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王占元也是贫寒出身,后来做到了湖北都督,守着九省通衢的繁华武汉和全国最大的兵工 厂汉阳兵工厂。可是他不思扩充军队却一心敛财,甚至连部下的军饷也克扣,结果部下兵变不断,最后自己竟被驱逐出湖北。王占元也不谋东山再起,就拿着搜刮的 钱财在天津置办了大批房产土地。他常常挂着一串钥匙 巡阅 天津街头,被人戏称为天津 各大马路巡阅使 。在内忧外患的乱世中,王占元等人是对国家前途和 政治清明失望,所以才更重视实实在在的物质保障,毕竟钱财是可触可点的,而稳固清明的政治是虚无的。冯国璋的心态可能也类似,他虽有机会刷新政局,但心底 对政治是失望无助的,所以视钱财重于政治。
冯国璋一生的前25年都是大清王朝治下的一个普通小民。25岁时,冯国璋走上了乱世崛起的捷径:从军。那一年(1884年),他在族人资助下前往天津大沽口当兵。因为勤勉吃苦,很快被推荐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成为第一期学生,与他同期的有王士珍和段祺瑞。
冯国璋的另一个毛病此时就体现出来了,就是谨慎有余果敢不足,遇到大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就学期间,冯国璋始终觉得科举才是提升地位的正途,于是在第 三年抽空回原籍应试科举,因为通晓数学补取了特设的诸生名额,却在顺天府乡试中落第。科举无望,冯国璋只好回到武备学堂从军。试想,如果乡试考官录取了冯 国璋,近代中国就多了一个在科场孜孜以求的庸才而少了一个叱咤风云的强权人物。
1890年冯国璋从武备学堂毕业,因成绩优异留学堂充 任教习。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冯国璋和低年级的学员曹锟、李纯、陈光远等人关系深厚。他们和冯国璋的同期同学王占元都投入了北洋阵营,又都因为和冯国璋关系 深厚而聚拢在一起,事冯如兄长,组成了日后直系军阀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