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忆中印边界战:尸体横七竖八瞬间散落
- 所属:墨客历史 > 史料杂谈 | 阅读:80次
编者按: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并最终以印军的全面溃败告终。本文作者杨致芳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印地语专业,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他受命在前线从事翻译、劝降工作,他以亲历者的视角回顾了他的这段经历。在他看来,这是一场本不应该发生的战争。
难忘自卫反击日的炮火轰鸣
1961年我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入伍。第二年4月末,我抵达乌鲁木齐,到军区政治部报到后,开始了边塞生活。6月底,我随新疆军区派出的一个联合工作组到昆仑山前沿考察,就这样到了康西瓦,即“前指”(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当时,中印边界局势已非常紧张。
战争引信随时被点燃
从1962年初开始,正规野战军入疆,被调集的各种干部也纷纷走上岗位,包括一批翻译队伍。他们大多是从全国外事单位借调来的英文干部或在读学生。实践证明,对印军工作,印地语、尼泊尔语、乌尔都语比英文更有针对性,遗憾的是,1962年10月之前,在边界西段我是唯一受过专业训练的印地语干部,且初步掌握了中印边界纠纷的核心实质。其实我对自己的外语水平也极不满意,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但这能怪我吗?5年的大学生活,有3年多是在人整人的政治运动中度过的。
那时我的具体任务是,与借调来的大学生一起,组织战士骨干,普及战场喊话,口号内容由上级下达,主要是:“缴枪不杀”,“举起手来”,“出来”,“我们宽待俘虏”,“不要动”,“跟我走”6句,由我们翻成印地文和英语。骨干人员是每连抽调的四五名有些文化、口齿伶俐、政治可靠的战士,集中在一起学习,然后由他们返回连队普及。
7月初,我接到命令,到西段最早发生过武装冲突的空喀山口执行任务,我的职责是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作翻译工作。在那里待了没几天,我又被命令返回康西瓦领受新任务。原来,天文点哨卡(海拔约6700米)遭遇印军的严重威胁。天文点军情刚稳定,又接报加勒万地区情况有变,于是“前指”命令我立即前往。我当时的感觉是,边界形势瞬息万变,随时可能点燃战争的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