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战争:宋越熙宁之战
- 所属:墨客历史 > 野史秘闻 | 阅读:104次
宋越熙宁战争,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至今这场战争还没有准确的叫法。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所着的《越南通史》中,称这场战争为“11世纪末中越之战”。也有单独称呼两场战役“邕州之战”、“富良江之战”的。相对于980年宋朝第一次出兵交趾,在越南此役被称为“第二次抗宋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现在中越双方各执一词,无法判断究竟哪方最后取得胜利。
背景和起因
宋越战前关系与冲突
980年黎桓篡丁之时,北宋曾派军欲助丁氏母子,被黎桓打败。之后前黎朝和李朝一直向北宋纳贡称臣。但边衅仍时有发生。
李朝(交趾)时,前几代君主均致力于开拓疆土,对占婆几次用兵,对宋朝领土也屡有蚕食。1014年北宋钦州曾包庇越南逃犯,导致李公蕴引兵犯境。此后李公蕴及其继任者屡有犯宋境,宋朝则鉴于北方有辽和西夏,一直对交趾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侬智高举事之时,李太宗李佛玛曾向宋朝表示愿派2万兵马助宋,以便“欲因此乘势以邀利”。宋朝廷本欲答应,但在狄青的反对下,宋朝最终没有让交趾出兵。而侬智高山穷水尽之时,亦曾向交趾求援,但李朝兵至前,侬已败。李佛玛未能如愿。
战争的起因
1072年(熙宁五年)李朝李乾德即位,是为李仁宗。时仁宗仅7岁,由检校太尉李常杰和兵部侍郎李日成辅佐。
1073年(熙宁六年)沈起因大力主张进攻李朝而被宰相王安石赏识,取代萧注出任知桂州。他自称受密旨准备讨伐交趾,依保甲法点集土丁。继沈起出任知桂州的刘彝更为激进强硬。他断绝交趾方面给宋朝的表章,同样声称有朝廷密旨,加紧训练士卒,甚至禁止了当地与交趾的贸易。这些都让李朝全国上下感到不安,认为宋将来攻。在此情况下李常杰主张“先发制人”,决定攻宋。
战争爆发和邕州之战
战争爆发
1075年11月(熙宁七年),李常杰和宗亶分兵两路,水路并进进攻宋朝。为师出有名,李军四处张榜称 李常杰在1075年12月30日和次年2月1日连破钦廉二州,杀8000余人。最后李宗二人合围邕州。
邕州之战
邕州知府苏缄率众坚守。时邕州兵力仅2800人,後经设法募兵,勉强有4000多人。苏缄率邕州军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给李军造成很大伤亡,杀伤李军1万5千余人和大量战象。《越史略》载:
期间刘彝命广西都监张守节率援军救援。但张守节逡巡不前,在与李常杰交锋时被斩。由此邕州基本失去获援的可能,成为孤城。
邕州城破与屠杀
在久攻不克的情况下,李军利用投降的张守节部善于攻城的特点,堆积土囊登城,邕州陷落。时1076年(熙宁九年)3月1日。邕州城从被围到破城共经42天。城破之后,苏缄先叫他的家属三十六人自杀,然后他本人也纵火自焚。
李军找不到苏缄,便大开杀戒,杀邕州军民5万8千余。《宋史》记载了如下的屠杀场景:加上之前所杀的钦廉二州人,交趾所杀获不下十万,连一些和尚道士也不能幸免。特别是李军在杀死了这些和尚道士之后,夺取了这些人的牒文。交趾的间谍们换上这些人的衣服,混入一些军事要冲地区去侦察情况。
宋朝的反击
宋朝的军事动员
李军在宋境内的横行震惊了宋朝廷。早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12月,北宋发《讨交趾敕谕》,成立了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本道经略招讨司,赵卨和宦官李宪充正、副使,燕达充副都总管。同时刘彝和沈起被罢免。沈起被诉“妄传密受朝廷意旨经略讨交州”;刘彝被责“相继生事”,令交趾“疑惧为变”。宋朝一面调发北方禁军,一面就地招募,但此时赵卨和李宪失和,宋朝军事迟迟没有动静。。
熙宁九年(1076年)2月2日,因王安石的干预,李宪被撤,依赵卨建议改以郭逵为正使,赵卨为副。宋军进入广西。李军在破邕州之后,本欲进取桂州,听说宋军前来,便开始后撤。郭逵与赵卨分兵追击并收复钦廉,10月燕达破广源州(今越南广渊)并降守将刘应纪。宋军水路并进,但直到10月才大规模进入李朝境内。宋军至决里隘,李军列象阵阻击,宋军持强弩猛射,以长刀砍象鼻,象受惊向后回奔,反而殃及李军,李军溃退。宋军乘胜拔机榔县与门州(皆今同登西北)。
占城和真腊对李朝的牵制
依张方平提议,熙宁八年12月和熙宁九年2月宋朝派使臣出使占城和真腊谋求合击李朝。占城也表示“愿以兵助讨交贼”。宋朝进攻交趾时占城曾“遣蕃兵七千扼交贼要路”。但占城和真腊的牵制并未对战局产生明显影响。
如月江初战
宋军初抵如月江(也作如月渡,如月渡可能是富良江上游一个渡口),遭李常杰袭击,损失千余人。但关于这场战役的史料仅见于越南史籍如《大越史记全书》和《钦定越史通监纲目》,中国史籍无相关记载。
富良江之战
宋军12月21日抵富良江(今红河),两军决战。李军战船四百余艘在江南阻住水路,宋军不能渡,郭逵和赵卨便分遣兵将伐木制造发石机攻打。又依燕达建议,暗遣军设伏山间,逐步减兵,示弱诱敌。李常杰中计,倾数万众渡江出击,宋军伏兵尽发,步骑合击,趁其帆折樯摧之际,选精兵乘大筏猛攻,大败交趾军,击杀数千。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战死,左郎将阮根被俘。中国史籍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都赞成此说。
但如《越史略》等越南史书则记载“常杰知宋军力困,夜渡江袭击,大破之。宋兵死者十五六。遂退取广源州。”认为是李朝最后取得了胜利。(见下面争议)
战争结束
富良江之战后不久李仁宗便奉表求和。其时宋军疫病流行,死者大半。郭逵表示“愿以一身活十余万人命”,同意撤兵。宋李两朝讲和。
战争影响
此役後两国边境近200年未再起大的争端,边境无事,两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此外1081年宋朝放弃广源州等地区,将其赐予李朝。
王安石在此役后正式罢相,再不复出。
熙宁战争以前宋朝积极优待占城,以占城牵制李朝,努力抑制李朝对占城的侵扰。战后占城与李朝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李朝进一步加强对占城的控制。与此相应占城对宋朝的态度也逐步变化。不仅朝贡日益减少,而且于淳熙二年(1171年)因宋朝拒绝占城在海南买马,双方发生了宋初以来的第一次冲突,淳熙三年宋朝又拒绝占城到海南通商。
争议
中越两国政府均未曾就以下争议正式表态。
起因
苏轼曾说:“熙宁以来,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沈起、刘彝闻而效之(指王韶、王章等),结怨安南”,“安南之役,(沈)起实造端,而(刘)彝继之”。他认为造成熙宁战争的直接原因虽是沈起和刘彝言行不当,但根源在王安石的好大喜功。《越史略》也载王安石是得到交趾被占城大败的情报(事实上并不存在)后派沈起和刘彝去担任知桂州的。宋神宗还曾诏郭逵等:“交州平日,依内地列置州县。”;在战争期间,王安石向宋神宗陈述越军正留在中国,“其国乃空无人也,失此机会,诚可惜”,宋可乘虚而入,并曾建议可以凭籍“一举灭交趾”的声威,来“以其气临夏国”。这些都表明宋朝对交趾确实存有野心。
但沈起和刘彝均是“妄言谋讨交趾”,并无资料表明他们曾获得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正式授权。他们作为地方官员的言行并不能代表宋朝中央。加之李朝进攻初,宋朝明显战备不足,连陷三州,表明即便宋朝有野心,但至少在当时并未付诸什么行动,由此李朝“先发制人”的理论也靠不大住。对此越南历史学家陈仲金及《大越史记全书》也予以承认,但现今越南的很多历史书都以“先发制人”作为开战的正当理由并颂扬李常杰。
邕州屠杀
《越南历史》等越南现代历史书从未提到李军在邕州制造的屠杀。但越南各种古籍和陈仲金均承认屠杀。编修《大越史记全书》的越南史官,对於苏缄获宋朝追谥“忠勇”,更发表了这样的评论:「宋谥苏缄以‘忠勇’,亦足以彰李常杰之‘忠勇’也。」亦即是说守城的苏缄一方及肆行屠杀的李常杰一方,在越南史官眼中均是各为其主,属於典型的“忠勇”为国表现,一同值得褒扬。
富良江之战
《越史略》对如月江和富良江有混淆之嫌。其写李军最后取胜,与其他越南和中国古籍亦不同。至于如月江则从未出现于中国史籍。越南后黎朝名臣阮荐的《平吴大诰》也提到李军的胜利,但只提到赵禼一人。
《越南历史》等越南现代历史书继承《越史略》,声称李军胜利。《越南民族历史上的几次战略决战》更称整场战争是“抗宋战争”。
法国学者马司培罗认为:“是役也,胜负谁属,实难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