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研究发现:不易患痴呆的老人,大多有4个习惯,占一个也不错
- 墨客健康 > 健康视界 | 阅读:7次
老人到了晚年,真的能靠习惯把痴呆症挡在门外吗?老年痴呆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往往是几十年里一点点积累下来的后果,和生活方式、心态、饮食习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大脑出现不可逆的损伤,不光自己痛苦,家人照顾起来也是一场长久的煎熬。
在医院工作了这么多年,我见过太多因为小细节养护得好,一辈子没痴呆的老人,也见过因为忽略了生活习惯,提早陷入记忆衰退的人。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那些不容易患痴呆的老人身上常见的4个习惯,占上一个,就已经很不错了。
每天动手写点东西,让脑子有事情干
医院里有位八十多岁的患者,每次来检查时,总是带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天吃了什么、走了多少步、听了哪些新闻。这种坚持,不仅是对生活有条理,更是对大脑的持续训练。
研究表明,动手写字可以同时调动大脑的多个区域,包括运动皮层、语言中枢和视觉处理区,这种多方位的刺激能有效延缓大脑退化。
研究发现,坚持每天写日记或记账的人群,认知衰退速度明显慢于很少动笔的人。
在医院这么多年,每次见到那种年纪很大却依然记性好、思路清晰的老人,几乎都有一个共性——手没闲着,脑子也没闲着。
写东西,不在乎字好不好、内容高不高雅,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让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集,让大脑始终保持在“开机”状态。
经常换着地方散步,让大脑不断刷新地图
有些人每天散步都走固定路线,觉得省事,但医院里有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告诉我,他走路喜欢随意变道,今天公园,明天小巷,后天河边,每天都让自己面对不同的环境。
这种习惯,从神经科学角度看,叫做空间认知训练,大脑里负责空间记忆的区域,尤其是海马体,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如果每天都让大脑重新识别、规划路线,相当于在不停锻炼海马体,延缓其萎缩速度,研究指出,经常变换路线行走的人,海马体体积普遍比固定路线的人更大,认知测试成绩也更好。
在医院工作这么多年,我越来越发现,那些上了年纪却思路清楚、方向感好、不容易迷路的人,很大一部分都养成了走不同路线散步的小习惯。
别小看这点变化,对大脑来说,就是每天都在更新、激活、加固神经网络,久而久之,自然比别人老得慢。
坚持低盐饮食,给脑血管一条宽敞的路
很多人觉得饮食清淡就是为了心脏、为了血压,其实对大脑来说,低盐饮食同样意义重大。医院里有一位患者,七十多岁了,检查时血管状况非常好,脑供血充足,认知功能一点没退步,细聊后才知道,他几十年如一日控制盐分摄入。
高盐饮食不仅增加高血压风险,还会加速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导致脑血流灌注下降,慢慢引发认知障碍。
研究指出,低盐饮食与认知功能保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表现突出。
在医院这些年,每次做脑部影像检查,我都能一眼看出,血管干净畅通的人,大脑供氧状态就是不一样,反应灵敏、记忆力好。
而那些血管斑块多、微小梗死频发的人,再聪明的脑子也难逃迟钝和遗忘。所以,想老了还脑子清楚,平时少吃咸,是最简单也是最有用的方法之一。
每天晒晒太阳,不光是补钙,也是补脑
很多人晒太阳只是为了补钙、护骨头,却忽略了阳光对大脑健康的重要作用,医院里有位老人,生活特别有规律,每天固定时间出门晒晒太阳,年纪大了反而越活越精神。
阳光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不仅仅调节钙代谢,还参与大脑神经保护、抗炎反应和认知功能维持,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较高的老年人,患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显著降低。
在医院工作这么多年,我亲眼见证了太多长期宅在室内、缺乏阳光的人,认知功能早早衰退。
相比之下,那些每天在户外活动、晒晒太阳的人,气色好、思路活,大脑状态远远胜过同龄人。晒太阳,不是为了晒黑,更不是为了取暖,而是真真正正地在给大脑补能、在给记忆加油。
大脑的健康,不是靠吃几颗保健品,也不是靠临时抱佛脚,而是靠几十年如一日的小习惯累积出来的。
每天动手写写字,经常换着地方走路,坚持低盐饮食,晒晒太阳,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都是在悄悄帮大脑筑起一道道防线。
在医院这么多年,我见过太多因为坚持了这些细节,晚年还能清清爽爽过日子的老人,也见过太多因为忽略了这些小事,最终陷入痴呆的痛苦的人。
希望你也能从今天起,为自己的未来,养成一个好习惯,哪怕只占了一个,也比什么都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不易患痴呆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李 凡 ,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2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