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告诫:最能加重脑梗的行为,不是熬夜!而是频繁的去做这几事
- 墨客健康 > 健康视界 | 阅读:77次
很多人以为,熬夜是导致脑梗加重的最大因素,确实,熬夜会让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提升脑梗风险。但如果你觉得只要不熬夜,脑梗风险就会大幅下降,那就大错特错了。
现实中,很多患了脑梗的人,作息规律、饮食健康,却在不知不觉中让病情一步步加重,甚至发展到危险的边缘。
那么,最能加重脑梗的行为,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是熬夜吗?还是有其他看似平常,实则危险的日常习惯?
很多人以为血管堵塞主要是饮食不当、缺乏运动导致的,觉得少吃油腻、多走几步路,脑梗的风险就会降低不少。
但实际上,比这些更容易让血管出问题的,是情绪上的“大起大落”。你可能觉得,偶尔发发火、着急上火算不了什么,可是血管却一点也不这么想。
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身体会立刻做出反应,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瞬间飙升。
这个时候,血管内壁就像一根被快速拧紧的橡皮管,管壁变得异常紧张。
如果你的血管本身就有斑块,或者之前发生过脑梗,那么一次剧烈的情绪波动,很可能让斑块脱落,形成血栓,直接堵住脑部的血管。
甚至,有些人的脑梗复发,就是在一场争吵或者情绪失控后突然发生的。
有一位患者,四十多岁,是个出租车司机,平时脾气有点急躁。一次在路上和别人发生了剐蹭,对方态度恶劣,气得他当场就和人理论起来。
争吵没几分钟,他突然感觉一阵头晕,眼前发黑,右半边身体开始不听使唤。
送到医院后,检查显示是脑梗复发,堵塞的血管比之前更严重。
专家问他最近有没有异常情况,结果他说,自己这些年血压一直偏高,偶尔还头痛头晕,但觉得都是小毛病,根本没当回事。
所以啊,情绪管理真的不是一句空话。对于脑梗患者或者有脑梗高风险的人来说,保持情绪平稳,是在保护血管。
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减少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可能比你吃多少药都管用。
你可能觉得,动一动就好,可事实是,有些人表面上也在走动,甚至觉得自己一天工作挺忙,但血管里的血液却像堵在高速路上的车流一样,寸步难行。
尤其是一些脑梗患者或者有过脑梗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因为久坐而让血液变得异常黏稠。
在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比如窝在沙发上刷手机、坐在办公室里一整天不动弹,血液循环就会变慢,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甚至会“聚团”,形成小小的血栓。
如果你恰好血管已经有些老化、狭窄,那这些血栓极容易在脑部的小血管中停留,直接阻塞血流。
别以为偶尔起来上厕所、倒水就能缓解这种风险,真正危险的是那些表面看似忙碌,其实运动量少得可怜的状态。
我还记得一位中年患者,是个会计,常年伏案工作。她以为自己平时不熬夜、不抽烟,偶尔周末还会去跳广场舞,身体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可实际情况是,她白天几乎一直坐着,午饭后也不动弹,有时候连续几个小时盯着电脑屏幕不挪窝。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觉得头晕,手脚发麻,送到医院后被确诊为脑梗。
她满脸疑惑地问专家:“我不是一直有运动的吗?”可实际上,真正有效的运动,讲究的是持续性和规律性,而不是偶尔的“补偿式运动”。
规律的活动,比如饭后散步、简单的拉伸,甚至站起来走两步,都能让血液流动得更加顺畅。
哪怕你是个需要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也完全可以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个五分钟。让血液在身体里“跑一圈”,远比你想象的有效。
你可能不会把“喝水”这件小事和脑梗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很多脑梗患者的复发,都和饮水量不足有关。
尤其是那些觉得自己“不爱喝水”或者“喝点茶水就够了”的人,血液会变得异常黏稠,血管中的斑块也更容易脱落。
身体里的血液需要有充足的水分来保持流动性,如果你一天喝的水量远远不足,血液中的水分就会减少,血小板和红细胞更容易粘连,形成小血栓。
特别是清晨,经过一整夜的代谢,身体处于缺水状态,如果早上起床后不及时补水,脑梗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很多老年患者的脑梗发作,就是在早晨或者半夜突然出现的。
曾经有一位退休的教师,生活习惯很好,但她自称“喝水少的人”,每天只喝几口茶水。
一天早上,她突然觉得头痛欲裂,随后一侧肢体无法动弹,被紧急送往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
专家问她平时的饮水习惯,她还笑着说:“我不渴,干嘛要喝水?”可实际上,口渴并不是判断身体需水量的唯一标准,等到你感到口渴时,身体早已处于缺水状态。
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的水摄入量,分多次小口饮用,是对血管最基础的保护。
尤其是早晨起床后、运动前后以及天气炎热时,更要注意补充水分。别等到身体拉响警报了,才想起喝水的重要性。
有些人以为,瘦子就不用担心脑梗,其实这是个极大的误区。肥胖确实是脑梗的高危因素,但并不是只有胖子才会中招。
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算胖,可体内脂肪堆积严重的人,血管负担同样不小。
脂肪在体内不仅仅是储存热量的仓库,更是一座“隐形的定时炸弹”。内脏脂肪过多,会导致血脂升高,血管壁上的脂质斑块不断累积。
即便外表不胖,血管里的脂肪却可能已经悄悄堆满。再加上脂肪组织会分泌一些炎症因子,进一步损伤血管内壁,让血栓的形成速度加快。
一位长期坐办公室的工程师就是个典型例子。身高一米七五,体重只有六十五公斤,怎么看都算不上胖。
可一查血脂,发现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偏高,血管壁上的脂质斑块也清晰可见。
再加上他平时饮食油腻,又缺乏运动,最终在一次头晕后被确诊为脑梗。
想要保护血管,不能只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平时做个腰围测量,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都属于腹型肥胖,就算体重正常,血管依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多关注体脂率和血脂水平,才能真正降低脑梗风险。
别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成为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身体不会说谎,学会倾听它的信号,才是远离脑梗的关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专家
关于预防脑梗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李燕.时效性激励理念下的护理干预对脑梗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