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常见的炒菜习惯,或是摧毁血管的“元凶”,建议大家尽量避免
- 墨客健康 > 健康视界 | 阅读:77次
在健康科普的道路上,我们始终强调科学与理性。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很多人可能忽视的问题——炒菜习惯竟然可能“伤血管”!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一些看似平常的烹饪习惯,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威胁着我们的血管健康。
58岁的李大爷,平时身体硬朗,喜欢外出跑步锻炼。然而,在一次跑步过程中,他突然晕倒,被好心人送往医院。经过专家初步检查,发现李大爷晕倒的原因是脑出血。家属感到十分诧异,李大爷平时身体一直不错,怎么可能会突发脑出血呢?专家解释说,李大爷的血压非常高,是高血压导致的微小动脉瘤在运动过程中破裂,引发了脑出血。
经过进一步了解,专家发现李大爷的饮食习惯可能是诱发这次脑出血的重要原因。李大爷是四川人,因为工作原因调到外地,生活习惯虽然很快适应了当地,但饮食习惯却一直没变。他口味很重,做饭时喜欢放很多盐和辣椒。李大爷的老伴说,他特别爱吃重口味的食物,如果菜里盐放少了,还会自己再加一些。这样的饮食习惯已经保持了二十多年。
专家听完后明白了,李大爷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很可能与他长期的高盐饮食有关。专家告诫李大爷的家属,一定要控制好家里的盐罐子,同时建议李大爷的家属也去做一个详细的身体检查。饮食习惯不仅影响自己,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人。
高盐饮食:血管的“隐形杀手”
在我国川渝地区,很多泡菜都是用盐和辣椒腌制而成的。盐不仅是天然的防腐剂,还能增加食物的风味,同时具有杀菌效果。然而,当人体摄入过多的钠离子后,肠胃会对钠离子进行百分之百的吸收,这些钠离子会迅速进入血管。盐的另一个功能是吸水性,钠离子走到哪里,吸水功能就跟到哪里。通俗点说,血管中的钠离子会把身体中滞留的水分都吸进血管,使血管压力越来越大。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高血压,进而破坏血管质量,加速血管硬化。一旦血管内膜受损,有毒物质就会沉淀在血管内壁,阻碍血液流动,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出现缺血、缺氧或脑组织软化等问题。血管压力过高还容易出现瘤样扩张,就像气球过度吹气而鼓包一样,这就是李大爷突发脑出血的主要原因。
高油饮食:血管的“油腻负担”
除了高盐饮食,高油饮食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之一。李大爷的饮食习惯中,不仅盐放得多,油也放得不少。很多老年人喜欢用动物油或重油烹饪,认为这样炒出来的菜更香。然而,过多的油脂摄入会导致血脂升高,增加血液粘稠度,使血管壁变厚,血管变窄,最终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专家建议,中老年人在选择食用油时,应尽量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油,如玉米油、菜籽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等。这些油富含Omega-3脂肪酸,已被超过一万份研究证明具有抗炎、降血压、降血脂、舒张血管、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而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减少血液粘稠度,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比之下,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导致血清中胆固醇含量上升,增加肥胖风险,进而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如何养成健康的烹饪习惯?
控制盐的摄入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盐分不能超过6克。6克盐大约是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如果长期超标,会对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除了控制食盐的摄入外,还要注意一些隐形盐的存在。比如甜面酱、沙拉酱、手抓饼酱、烧烤酱等酱料,以及一些零食中都含有较多的盐。大家在购买时要学会看食物的配料表,找出盐的存在。
选择健康的食用油
在选择食用油时,应尽量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油,如玉米油、菜籽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等。这些油不仅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还能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购买食用油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避免购买纯手工压榨的油,因为这类油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对健康有害。
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
清淡饮食不仅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还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大家可以尝试用一些天然的香料来替代盐和油,如葱、姜、蒜、醋、柠檬汁等,这些香料不仅能增加食物的风味,还能提供一些健康益处。
血管好坏的评判标准
血管问题并不是小事情,血管连接着人体重要的器官,一旦血液质量和血管质量受到损伤,必然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评判血管好坏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血管弹性
血管失去弹性是血管出现病变的前兆。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脂质成分和其他物质沉淀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在斑块附着的过程中,血管会变狭窄变硬,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硬化后的血管功能会变得越来越差,这是人体血管变化的第一个标志。
血管光泽
正常健康的血管从内部来看是充满弹性,非常光滑,柔韧性和顺行性很好,输送血液的功能也非常强大。如果血管失去光泽,变得暗淡无光,说明血管已经受到了损伤。
血液流动性
在不受前面两个条件的影响下,血液应该是畅通无阻的。如果血液流动性受到影响,对于一些重要器官的供血效率会大幅度下降,这也就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