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不容易脑梗的老人,大多有这4个习惯,快看你占几个?
- 墨客健康 > 健康视界 | 阅读:77次
说实话,这些年一提到“脑梗”,好像谁家里都有人遭过这个罪,不是自己,就是亲戚朋友。每年查体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避开的却没几个。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有些老人年纪不小了,看起来也没天天锻炼、也没多注重饮食,偏偏几十年都安然无恙,脑子清清楚楚,走路利索,甚至上台阶都不喘。
而有的人才刚退休几年,不是突发脑梗就是半边身子不听使唤,生活质量一下就掉了十几层。
为啥现在脑梗越来越多?其实根子就在“生活习惯”这四个字上。
年轻时候不太当回事,觉得熬夜、抽烟、吃咸点、懒得动都不是啥大问题,最多就是高血压血脂高一点,可一到中老年,身体不扛了,这些“小毛病”就开始发作,慢慢地就演变成堵血管,甚至脑子里“轰”一声,直接躺床上动不了。
所以啊,别等身体发出警告了才慌张,关键在于平常点滴的习惯。
爱发呆
很多人以为发呆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那些脑子整天像开着马达一样不停转的人,血压起伏反而更大,血管受的刺激也更多。
人在高度紧张状态下,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肾上腺素飙升,血管会反复收缩扩张,久了就容易出问题。
你别看一个人不怎么操心,像每天坐着晒太阳发会儿呆,偶尔望着窗外一个小时没说话,这种人脑子其实是“偷着养”。
这个状态有点像深度冥想,大脑慢下来,血管也慢慢放松,不容易积压垃圾。
有个从事会计工作的病人,常年精打细算、神经紧绷,退休后也闲不住,结果不到两年,突发脑梗。
而他老邻居,年轻时候在茶馆看摊子,一天也没几个人来光顾,大部分时间就靠着门框发呆,整整八十多岁了还上街买菜,脑子清明得很。
医学上有研究证实,当大脑处于“静息状态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活跃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发呆、放空的时候,大脑对代谢的要求其实更平衡,血流更均匀,这样一来对血管的负担就减小了。
简单说,偶尔发呆,不仅不是傻,而是一种自我修复。
所以那些表面看着没事,实则整天琐事缠身、情绪压抑的老人,反而更容易出现血管问题。而那些会“偷懒”给自己放空的人,大脑和血管就像定期做了个保养,该松就松了。
喜欢站着吃饭
很多老人讲究坐下来慢慢吃,其实也对,但如果你发现有的人偶尔站着吃饭、边活动边进食,别急着说他不讲究卫生或不重视身体。
站着吃饭时,身体要维持重心稳定,下肢的肌肉、核心的肌肉都得用上,这其实对血管是一种“低强度刺激”,尤其是对下肢静脉回流有好处。
有个在户外工作的退休病人,一辈子都在修理电表,中午常常拿个饭盒就蹲着、站着吃完,胃没出问题,脑血管倒养得好。
相反,他一个表弟在办公室做技术支持,整天坐着不动,退休后常年高血压,脑梗都犯过两次。
站着吃饭的时候,血液循环比坐着时更活跃一点,这点流动虽然小,但日积月累却是大事。就像河水,如果一点风都没有,水就容易变臭。
血管也是,动一动,哪怕只是轻轻改变体位,它都在自我清洁、自我调节。
而且你别看站着吃饭像是随便应付,其实人在站立时消化道的血流分布更合理,有研究指出,站立进餐者在饭后30分钟内胰岛素敏感性略高于坐姿者,这意味着血糖波动幅度较小,也间接减少了动脉硬化的几率。
久而久之,这些细节就成了决定你脑血管能不能活到八十岁的关键。
睡前不喝水
是不是从年轻时候起,就被提醒说“睡前要喝点水,防止半夜血液浓缩”?
这话听起来对,其实只对一半。很多脑梗患者,问题恰恰出在夜里血压不稳,而不是缺水本身。
你要是晚上喝水多了,容易半夜醒来上厕所,特别是年纪大的人,一来一回打破了睡眠周期,深睡眠被打断,血压调节系统也会受影响。
有个长期从事驾驶工作的患者,习惯睡前一杯水,说是为了预防血栓,可就这么一年冬天,凌晨两点起夜回来没五分钟,突然感觉胳膊不听使唤,最后还是脑梗。
而他另一个朋友做的是园艺工作,劳累一天,到了晚上基本不喝水,直接睡到天亮,十几年了,体检报告都很干净。
睡前水喝不喝,其实得看你白天补得够不够。白天水喝够了,晚上根本没必要再强迫自己喝一杯。身体不是灌溉水田,它讲的是节律和稳定。
真正影响血液浓稠度的,是整体水分代谢和日常活动量,而不是睡前那一口水。
反而有些人因为晚上喝水太多,打乱了睡眠,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曲线更波动,这才是脑血管最怕的状态。所以啊,不是喝水就健康,而是喝对时间、喝对节奏才行。
从不主动吃保健品
你可能不信,现在一到节假日,儿女就给爸妈塞保健品,什么卵磷脂、深海鱼油、红曲米、银杏叶,全指望着能“养血管”。
但真正活得稳、没脑梗的老人,反而大多不迷信这些。他们更相信自己身体的调节能力,也更关注吃饭、走路、作息这种基础事。
有个从事行政文员的老人,每年都被孩子买一堆保健品,嘴上嫌弃,背后偷偷全放柜子里,结果一粒不吃,倒是活得最精神。
而同楼里有个做零售的邻居,自从退休就开始吃各种产品,不光血脂没降,脑梗还来了一次。
保健品并不是不能吃,但人的身体最怕被“代替”。吃进去的东西一旦干扰了自身的调节机制,就容易出问题。你吃多了Omega-3,身体可能会减少对它的吸收能力。
你吃了某种通血管的药草,可能会干扰肝脏代谢别的药物。到最后,一堆指标看起来不错,但血管“功能性”却下降了。
有一项研究数据提到:在参与研究的2500名老年人中,主动补充保健品超过5种的人群,血管弹性指标反而比那些没怎么吃保健品的低15%左右。说明有时候,吃得多不如吃得巧,甚至不吃。
真正对脑血管好的是规律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稳定的情绪,而不是指望着某种“神药”每天替你清理血管。
保健不是修车,不是换个零件就能跑十年,关键在于“日积月累”的管理,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幻想。
上面这4个习惯,说白了都不是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保健秘诀,但恰恰是生活中最被忽略、最被误解的细节。
很多人一味追求表面的“健康仪式感”,却忘了真正的健康,就是一个个小动作的积累。
你别看发呆、站着吃饭、不喝水、拒绝保健品这些事听起来平平无奇,可是它们背后藏着的是一整套身体自我调节的智慧。
那些不容易脑梗的老人,从来不是靠“花钱保养”赢的,而是靠这些“别人不在意”的小事,默默把危险挡在了门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脑梗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 李燕.时效性激励理念下的护理干预对脑梗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