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簋 春秋中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秦公簋,春秋秦景公时祭器,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1923年出土于甘肃天水西南乡,1959年由故宫博物院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藏于此。
簋盖及器身均作细小盘螭纹,双耳上作兽首。簋盖上有铭文54字,器身有铭文51字,共105字,字体与石鼓文颇为相近。盖和器上又各有秦汉间刻款8字,故知此簋乃西县官物,在秦汉时曾被当作容器使用。铭文均由印模打就,制作方法新颖,在古代青铜器中为仅见之例,开创了早期活字模之先河。
铭文内容记载秦国建都华夏,已历十二代,威名远震;秦景公继承其祖先功德,抚育万民,武士文臣,人才济济,使自己永保有四方,乃作此器以为颂。
西周金文,字体一般均衡,笔划雄浑而端正,笔法整齐而凝重。自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诸侯代之而兴。由诸侯彝器取代王室彝器的地位,可看出当时王室衰落的情形。这个时期的金文常有韵脚,字体优美,较诸西周文字,字体稍短而多变化。实为秦石鼓文的滥觞。此器铭文字体整饬严谨,微曲中求劲健,表现出强悍雄风,也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传神写照。
秦公簋器身铭文
秦公簋器盖铭文
【铭文】
盖铸铭:□秦公曰:不(丕)显(朕)皇且(祖),受天命,鼏(幂)宅禹责(迹),十又而功,才(在)帝之坏(坯),□□(严恭)夤天命,保□氒□(业厥秦),虩(赫)事□(蛮)夏,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剌剌□□(烈烈桓桓),迈(万)民是敕。
器铸铭:咸畜胤士,□□(蔼蔼)文武,□静(镇靖)不廷,虔敬□(朕)祀,乍(作)噚宗彝,□卲(以昭)皇且(祖),□□□(其严□)各,□(以)受屯(纯)鲁多厘,□□(眉寿)无疆,畯疐才(在)天,高引又(有)庆,灶囿□(造有四)方。宜。
器刻铭:公元器。一斗七升小拳(剩),□(簋)。
盖刻铭:一斗七升大半升,盖。